close

前陣子去上課的時候,講師提到建議書單是卡繆的《異鄉人》,也許對於文創產業而言,存在主義大師的概念啟發更勝於工具書的實際應用?雖然有點摸不著頭緒,但勾起了我重讀異鄉人的動力,這幾天趁著睡前空檔從書架翻出書,迅速地再次看過。再次重看,對於書中的「isolation」似乎越來越能夠理解。

在文學性上,異鄉人可以讀到主角莫梭生存於世的淡漠與疏離,在他槍殺了那位阿拉伯人的戲劇性發展事件下,開啟一連串荒謬的、對於他與社會價值之間的審視與批判,彷彿生而為人,就必須符合社會價值期待才是個好人。哲學角度看這個故事,卡繆認為荒謬是一種對峙與遭遇,人要求理解,世界卻表現不可理喻的沉默;荒謬在人也在世界,連結也離異兩者;荒謬、理性、世界三者合一,代表人類存在的真實處境。異鄉人完全地闡述了這樣的觀點。

在異鄉人的結尾,監獄牧師問莫梭為什麼一再拒絕探視,莫梭回答,因為他不相信上帝,沒有必要思考這個問題,信不信上帝對他而言並不重要。他不確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,對自己不感興趣的事卻非常確定。

莫梭一直以來都用這樣的態度生活,彷彿自己與世界之間是各自獨立,但人與世界之間有荒謬所連結,淡漠的態度讓他成為被判處死刑的對象,他被控訴「帶著一顆罪犯的心埋葬了母親」。雖然在最後,他理解母親臨終前的解脫與準備重生感,而他也的一次敞開心胸欣然接受世界溫柔的冷漠,但他也只能用死亡迎接世界對他的觀點。

有人說,異鄉人是現代人必讀的作品,因為在現代社會的疏離中,人人都如莫梭一般是個異鄉人。縱使與世界疏離,但仍不得不活在世界的價值觀之下,也許有人適應良好,也許有人如同莫梭,離主流價值太遠,於是在世界的荒謬中被否定。

前陣子重看大亨小傳,發現大亨小傳本質上根本是一個蓋茲比追求真愛義無反顧,然後被真愛拋掉還傻傻等待的故事,雖然說我們總是能從經典中發現映照古今的啟示,但比起大亨小傳或傲慢與偏見,異鄉人無論是故事發展性或與現世的對應都更強烈吧,不知道為何無法一再重製與被改編呢?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u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